生活 理财 投资 股票知识 贷款 基金
早泄 皮肤补水 白癜风 雀斑 癫痫 高血压 肝硬化 青光眼 尿毒症 腹泻 腰肌劳损 预防肝癌 牙龈肿痛 改善哮喘 痛经 前列腺炎 广告
首页 > 资讯> 热点推荐 > 正文

为什么出了“五服”就不是亲戚了?你知道“五服”是什么吗?

2025-08-03 15:02 投稿:admin 广告
核心提示: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丛林中自成一格。这种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强烈的家国情感,更深植于血缘与亲族伦理结构之中,比如亲疏远近、长幼有序等现象,已成为社会秩序的根本部分。民间流传有“亲不过五服”的观念,许多人由此误认为,血缘关系若超出五服范围,便不再算作亲戚。这一说法折射的是中国人对“亲戚”界限的历史理解。

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丛林中自成一格。这种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强烈的家国情感,更深植于血缘与亲族伦理结构之中,比如亲疏远近、长幼有序等现象,已成为社会秩序的根本部分。民间流传有“亲不过五服”的观念,许多人由此误认为,血缘关系若超出五服范围,便不再算作亲戚。这一说法折射的是中国人对“亲戚”界限的历史理解。

 
五服的真正涵义究竟是什么?
 
在今天的农村,提到“五服”,人们通常会把它等同于“亲戚”,认为和“九族”无异。《三字经》曾阐释九族的概念,涉及从高祖辈到玄孙辈的九代直系血亲。而事实上,五服所涵盖的亲属,与九族大致重合,这一范围内的成员才被认为是至亲。
 
需要指出的是,“五服”一词最初并非用来界定亲属关系。它之所以从礼制上转化为亲属范围,与封建时代的法律体制密不可分。封建王朝自诩为“天子”,积极倡导儒家伦理,用以规范民众行为,并把这种伦理精神融入法治。西晋时期,《秦始律》率先将五服制作为量刑参考,也就是所谓“准五服以治罪”,此后产生的“株连九族”原则,皆可溯源于此。“准五服以治罪”根植于儒家三纲五常的理论基础,将法律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。
 
尽管在当下,五服常指亲戚,但它的原始含义其实关涉丧服礼制。唐代时,死者亲属须根据与逝者间的亲疏,穿戴不同等级和材质的服饰,并遵守相应长度的守丧时间。为强化家族责任与刑律之间的联系,统治者将此服制纳入法典,从而明确哪些血缘层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。
 
古代丧服根据亲属远近分为斩衰、齐衰、大功、小功和缌麻五等。以斩衰为例,适用于对父母等至亲,需守丧三年,丧服以最粗糙的麻布制成;而缌麻仅限较远支亲属,守丧三个月。所谓“出了五服”,即超出此五类范围的人不必守丧,也不再被认作亲属。因此,五服的划分既影响丧礼,也渗透到法律制度中。
 
五服的含义不仅限于血缘。在《国语》和《尚书》记载中,西周时期的五服,原本是王畿以外、依距离王都远近分区命名的行政层级,如甸服、侯服、宾服、要服和荒服,每层二分天下。这种分区方式最初服务于国家治理,助推了周王朝的分封体制。周成王时期,还通过君臣分封与不同区域管理,建立起边疆与核心区有机结合的治理模式。因此,可以说五服制的起源,与古代国家结构同样密切。
 
以五服为准绳形成的诸多制度持续影响至今。其中,婚姻法规极为突出。《户婚律》规定,同姓同宗者及五服范围内的亲族禁止结婚,违者定性为乱伦;而母系亲属,则不在此列,这也解释了为何历史上表兄妹之间的婚姻有时可被接受,但堂兄妹则不然。显然,五服制在古代不仅界定了婚姻范围,还约束了离婚条件、妾室地位等社会风俗。
 
以丧服制度为例,斩衰等级要求最为严格,适用于直系亲属,丧服用最粗生麻布制作,三年方可脱孝;最轻的缌麻等级,仅需穿细麻布,守丧三月,多见于曾祖父母、堂兄弟等远亲。直至今日,中国部分地区在丧事礼仪中仍可见五服制影响,由此可见其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。
 
我国古代的继承习俗与权力分配观念如“立嫡立长不立贤”“父为子纲”的父权主导、妾无母权等传统,以及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”等婚嫁观念,都与五服制及儒家思想密切相关。时至今日,财产继承中将父母、子女、配偶列为第一顺位,其实亦可追溯到五服制度的传统影响。
 
五服观念也影响了周边国家。韩国长期规定同姓之间不得结婚,即使血缘已远超五服;直至2005年,方废除了这一陈旧规定。日本则依唐代法制,将亲属划分为五等亲,制度下表兄妹可以通婚,堂兄妹则被禁止。
 
综上所述,五服制度自古以来在家族、法律、婚俗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结构之中,成为维护伦理、治理家国的重要基石。

版权及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由入驻卓商务会员投稿发布或转载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,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zhuoshangwu888@126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大家关注
最新热点一周热点
健康导购更多
举报/反馈